华裔工程师专访:中华坊与秘鲁华人社会的空间记忆与文化建构
《秘华商报》讯:2025年6月25日,《秘华商报》在秘鲁利马古冈州会馆侨胞之家专访了利马唐人街“中华坊”的参与设计与建造工程师Carlos Lock Sing(陆国雄)——一位年近九旬的华裔长者。按照约定时间,陆先生驾车从San Isidro区准时到达了San Borja区的古冈州会馆侨胞之家,《秘华商报》工作组进去时,只见他西装革履,手持文件夹,正在踱步参观会馆。虽已高龄,老先生依旧步伐矫健、鹤发童颜、面色红润,言谈中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仿佛岁月从未在他脸上留下风霜。他缓缓回忆起中华坊当年的建筑过程与社会背景,犹如小心翻开一册被时光封存的泛黄古书,将那段尘封的历史与记忆重新展现在今日人们眼前。
如Lisa Yun、Evelyn Hu-DeHart等学者所讲,秘鲁利马的唐人街是西半球最早建立的唐人街,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文化在拉丁美洲扎根的起点。矗立于利马市中心唐人街入口处的中华坊,不仅是一座富有东方韵味的牌坊式建筑,更是一道深刻铭刻中秘友谊的文化丰碑,象征着华人社群的坚韧精神,也见证了秘鲁社会对中华文化与华人群体的接纳与尊重。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的坊门,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恒久的精神象征,穿越岁月,向世人讲述着华人在秘鲁大地上写下的动人篇章。
在对利马“中华坊”建设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工程师Carlos Lock Sing先生的采访中,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向本报记者娓娓道来他的个人经历与参与中华坊项目的缘起。
陆国雄先生1936年3月12日出生于秘鲁利马南部的Cañete市,父亲是中国人,母亲则是出生在秘鲁的华裔。他自幼在华人学校学习,十岁左右已能理解基础汉语,虽因缺乏日常练习而逐渐淡忘,但这段童年与中华文化的接触,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1953年,陆国雄先生自利马La Victoria区的Pedro A.Labarthe公立学校毕业,随后考入工程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并于1959年顺利完成学业。此后,他投身工程与建筑行业,几十年来在多个大型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承担多项独立工程。同时,他亦曾在利马大学研修系统工程,形成了理工结合的专业背景。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他进入秘鲁政府住房部服务,参与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住宅项目,直至2021年正式退休。其整个职业生涯跨越多个领域,也见证了秘鲁社会的发展变化。
建于纪念与友谊之上:中华坊工程的缘起与协作历程
关于“中华坊”工程的启动背景—、立项、规划和中秘双方协作方面的问题,陆国雄先生表示,中华坊的兴建始于1971年,当年恰逢秘鲁独立150周年。秘鲁政府和利马市政府为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发起了一系列城市纪念项目,广泛邀请各友好国家及其在秘代表机构参与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设。
这一做法源自1921年秘鲁独立百年纪念活动。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向秘鲁政府捐赠象征友谊的纪念物,中国侨界则捐建了一座“中国喷泉”,迄今仍屹立于利马市Parque de la Exposición(利马展览公园)与Museo de Arte de Lima(利马艺术博物馆)之间,由整块大理石雕成,是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建筑。
延续这一传统,1971年,利马市政府在筹备独立150周年纪念时,邀请包括中华通惠总局在内的本地华人侨团共同参与。通惠总局积极响应,与市政府多次协商,并最终提出兴建一座体现中华文化与中秘友谊的纪念性坊门,作为献礼秘鲁国家独立150周年的重要项目。
项目立项后,中华通惠总局牵头组织人员,开始进入选址、设计与施工筹备阶段。陆国雄先生受邀参与工程建设,并与一位曾在中国台湾留学的华裔建筑师Kuoway Ruiz Dillón共同承担起项目的执行任务。
整个牌坊的设计图纸及部分装饰构件,如屋顶的绿色琉璃瓦、顶部灯饰和雕饰部件,均由中国台湾通过驻秘鲁机构寄送至利马。这些预制材料多为空运至秘鲁,再由当地工程团队进行精细拼装。
陆国雄先生回忆道,当时的建设工作为期约两个月。1971年6月16日,开始动工,在众人的见证下,凿开了第一块石头。中华坊主体结构(包括立柱与横梁)较为迅速完成,施工难度最大的是上部的装饰构件安装。由于这些构件工艺复杂、造型繁复,安装过程中必须精准对位、细致作业,体现出高度的工程与美术融合水平。
项目中的土建材料主要在本地采购,费用则由中华通惠总局统筹筹资。这种“海外华社与祖籍国政府协力、本地华人工程师主导建设”的合作模式,不仅高效推动了中华坊的建成,也体现出中秘两国人民,尤其是华人社群之间的深厚情谊与默契合作。
他特别指出,当年建成的中华坊整体采用水泥结构,两侧柱子本来是建筑材料本色,后来把外观色调涂以中国传统红色为主,极具东方建筑风格。历经多年的风雨与城市变化,这座牌坊虽历经数次整修与粉刷,但其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至今依旧作为唐人街的门户,昭示着华人社群对祖籍文化的传承与对秘鲁社会的深度融合。“中华坊是那一代秘鲁华人智慧、心血和情感的结晶。”Carlos先生动情地说,“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见证中秘友好历程和华社凝聚力的重要象征。”
克服街市重重阻碍:牌坊建设中的现实挑战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在建设中华坊过程中是否遇到文化或结构上的挑战时,陆国雄工程师坦言,从工程设计和文化整合的角度来看,整个项目推进得相对顺利,几乎没有遭遇重大阻力。他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当年利马市政府对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施工期间主动协调封闭了部分交通繁忙的街段,为现场作业创造了关键条件。
然而,他也坦承,施工过程中最大的现实挑战来自唐人街当时复杂的街道状况。20世纪70年代的利马唐人街,尤其是Andahuaylas街道以及周边街巷两侧几乎被密密麻麻的摊位所占据。这些摊贩并非今日常见的流动商贩,而是用木板、金属等材料搭建成了固定结构,形如一个个棚子或临时商铺,广泛分布在街、日本街及周边,几乎堵塞了整条主干道。
“理论上这些区域是可以通行的,但实际上施工难度很大。我们必须在某些关键阶段临时封闭道路,并请求摊贩们配合腾出空间,才能保证工程队顺利作业。”他说,“幸运的是,虽然摊贩们并没有积极协助我们,但他们也没有阻挠工程推进。大家都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尊重了这项对唐人街具有象征意义的工程。”
此外,他还回忆,当时市场附近也正在进行一些市政改建工程,比如由Luis Bedoya Reyes市政官员主导的新市场项目,这些工程和环境条件也对“中华坊”的施工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城市如此拥挤的背景下完成这座牌坊的建造,是一项需要多方协调、克服诸多现实制约的复杂任务。
“天下为公”:牌坊铭文的来源与失落的记忆
在中华坊上方,醒目地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也成为唐人街入口最引人注目的象征之一。对此,工程师陆国雄在采访中向《秘华商报》记者讲述了这些文字的来源与背后的记忆。
他表示,这四个汉字并非本地决定或重新设计的成果,而是中华坊整体设计图的一部分,由中国台湾在设计阶段一并提供。当年,坊门的设计图纸、建筑构件以及文字部分皆由相关单位通过多个渠道寄送至秘鲁,施工团队按照原图实施。“我们并不知道这四个字是谁题写的,也没有资料说明是哪位书法家所书,”他说,“但‘天下为公’这一理念当时得到大家一致认同,作为唐人街牌坊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建设团队认可的精神座右铭。”
他还补充道,坊门的两侧分别刻有两条街道名称,准确标记了中华坊所处的交界地带。除了这些铭刻内容,当时在坊门柱子下方的黑色大理石基座旁,还特别安装了一块纪念牌匾,上面刻有建设的年份以及他与建筑师朋友的姓名,用中西文双语标注。这块牌匾本是整个牌坊历史的重要见证,然而却在某个时间点被人盗走。
“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丢的。那天我路过,突然发现那块牌匾没了,”他说,语气中夹杂着惋惜与无奈。
在2000年,时任利马市市长是阿尔贝托·安德烈·贾马尔·卡尔德隆(Alberto Andrade Carmona)整治唐人街环境,清理了大量街头小贩,同时对中华坊进行了维护与修复。当时坊门的部分构件被重新粉刷与替换,但修复中并未完整保留原本的设计细节,而是以较为简化的方式进行了“补上”,缺乏当年施工时的精致工艺。
尽管如此,作为当年建设团队的成员,陆国雄先生至今仍对这段经历引以为傲。“每当我走过中华坊,我都会感到自豪。我常常对人说:‘这是我参与建造的’即使他们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但这份属于我人生的一部分,它就在那里,永远不会被抹去。”
华人印记的象征:中华坊在利马的深远意义
谈及中华坊在利马的象征意义,陆国雄先生神情坚定地表示,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道门楼,更是一座象征华侨华人在秘鲁扎根、发展并贡献良多的精神地标。
“中华坊象征着中国侨民在秘鲁的重要存在,”他对《秘华商报》记者说,“它见证了我们这一代华裔,以及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在这个国家立足、生根,并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他指出,尽管部分华裔后人已经改用了西班牙语姓氏,但根据估计,如今秘鲁大约有10%的人口带有中国血统,这种人口与文化层面的存在感早已融入秘鲁的社会肌理。
他特别强调,中华坊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其建筑形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象征。“它就像是一枚烙印,提醒人们:在秘鲁这片土地上,中国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贡献。”在商业、文化、社会等领域,华裔社群多年来持续发挥影响力,中华坊正是这一长期融合过程的具象体现。
然而,让这位亲历者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虽然每天从中华坊前经过,甚至以其作为打卡拍照的热门地标,却对它背后的故事所知甚少。“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它是怎么建成的,也不清楚它象征着中秘之间的历史联系。”他说,“包括部分新一代华裔子女,对这段历史也不甚了解。”
因此,他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侨界与教育界,应加强对中华坊历史与文化意义的传播,让更多人明白,这不只是一座供人驻足拍照的牌坊,更是一份中国人留给秘鲁的文化礼物,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中式门楼的世界印记:中华坊所承载的文化象征
当被问及中华坊如何体现中国文化时,这位年近九旬的工程师慨然回应:“像中华坊这样的牌坊,其实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能看到。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一种延续与象征。”
他指出,不论是在亚洲、欧洲,还是美洲,几乎每一个有华人聚居的城市,都建有类似的门楼结构。虽然各地牌坊的设计在造型、材料或装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普遍遵循中式传统建筑的典范风格:两柱一梁,飞檐翘角,屋顶铺以琉璃瓦,坊体上常刻有寓意深远的文字与图案。这种门楼式结构不仅构成了空间上的“入口”,更成为文化上的象征与认同。
“它不仅是一个实质的通道,更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在异乡的根与魂。”他说道。
尽管自谦并非历史或建筑方面的专家,他仍表达了对这种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的理解:“我也许无法从学术角度解释它的所有构造与渊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建筑风格本身就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华文化不仅没有随着移民浪潮被冲淡,反而以不同形式深植于世界的许多角落。”
在他看来,中华坊不仅凝聚着侨社的集体记忆,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扎根,更象征着华人社群在秘鲁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存在于这座城市之中,而中华坊,正是这种存在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见证中秘友谊长存:土生华裔工程师的深情感言
作为一位出生于秘鲁、具有中华人血统的土木工程师陆国雄先生亲身参与了利马唐人街中华坊的建设,也亲历了中秘关系几十年的发展与变迁。谈及他对两国关系的理解与感受,他毫不犹豫地表示:“这几十年来,中秘关系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他指出,尤其是在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秘双方的合作日益深化,成效显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为秘鲁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与协助,推动了许多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他认为,尽管秘鲁的发展节奏有时显得较慢,但正是中国的积极参与和真诚合作,使得很多原本难以实现的工程变为现实。
“我真心认为,中国是秘鲁极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最初的商贸往来,发展到如今覆盖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层面的全面合作。”他说道。
作为一名亲历者,他对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深感欣慰,并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我相信这样的友谊还会持续得更久,走得更远。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来的年轻人也会从这种合作中受益,见证中秘关系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座坊门,一段跨越世纪的文化回响
中华坊不仅是一道雕梁画栋的建筑景观,更是一道镌刻在利马城市记忆中的文化印记。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它凝结了百年来华人移民在秘鲁扎根发展的真实痕迹,是近代华人迁徙至南美过程中的可视化见证;从人类学的视角而言,它象征着一种身份的传承——一个远离故土的族群如何在异域土地上重建归属与认同;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中华坊更是华裔群体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多元共融精神的体现,是一座连接“他者”与“我们”的桥梁。
如今,站在利马唐人街入口,中华坊早已超越了“建筑”的物理定义。当游客、居民乃至华裔新生代在坊前举起相机或手机时,他们不仅是在捕捉一帧色彩斑斓的纪念画面,更是在无声地致敬百年前那群远渡重洋、白手起家的华人先辈。他们的辛劳与梦想,已在这座牌坊中化作永恒的符号,在利马的土地上静静诉说跨文化迁徙与融合的壮丽篇章。
正因如此,中华坊不仅承载着侨界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中秘关系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多边合作的大背景下,中秘双方在经贸、人文、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交流愈发频繁、成果丰硕。秘鲁华人,作为两国民间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长期在推动文明互鉴、促进双边互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望未来,中华坊将继续以它独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意义,见证更多中秘合作的高光时刻,也将激励着更广泛的群体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前行,为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互鉴、共赢的世界贡献力量。
补充资料:
“中华坊”是一座位于秘鲁利马市中心的传统中式牌坊,坐落于乌卡亚利街(Jirón Ucayali)与安达瓦伊拉斯街(Jirón Andahuaylas)的交汇处,高8米,宽13米,是通往唐人街卡蓬街(Calle Capón)的标志性门户。2017年广东省侨务办公室赠送两头石狮子,1.8米高,2.5吨重,与中华坊一起构成利马唐人街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之一,亦是富有观光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
牌坊又被称为“中国门”(Portada China),由秘鲁华侨华人社团为纪念秘鲁独立150周年(1821–1971)而捐建,体现了侨界对秘鲁国家发展的支持与深厚情谊。中华坊于1971年11月12日正式揭幕,时任利马市市长爱德华多·迪博斯(Eduardo Dibós)主持了揭幕仪式,并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活动。该项目也是利马市政府为整修唐人街区域、提升其旅游吸引力所推动的重要文化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