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国家移民局代表团访问通惠总局开展历史档案与移民事务合作对话
《秘华商报》讯:2025年7月4日,秘鲁国家移民局代表团一行拜访了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就推动历史档案开放、优化移民服务机制及深化华人融入秘鲁社会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本次访问不仅彰显了通惠总局在华侨事务中的历史地位,也为今后开展跨文化研究与中秘合作交流打开了全新的平台。
来访代表团由国家移民局总局长阿尔曼多·加西亚·钟加(Armando García Chunga)率领,成员包括总局顾问圭多·坎查里·奥夫雷贡(Guido Canchari Obregón)、马丁·帕拉·萨尔达尼亚(Martín Parra Saldaña),文件管理处主任杰西卡·雷基纳·伦特里亚(Gessica Requena Rentería),以及研究员萨尔瓦多·巴尔加斯(Salvador Vargas)、詹卡洛·瓦尔迪维亚(Giancarlo Valdivia)。
通惠总局名誉主席萧孝权、主席罗杰文、监事长陈伟业、财政主任周翠萍、理事刘明慧代表通惠总局热情接待了来访嘉宾。华裔历史学家司徒国才(Miguel Situ)和《公言报》主编孟可心也应邀出席,共同参与此次意义深远的会晤。
代表团在通惠总局理监事的陪同下参观了总局办公区域与历史展陈空间,深入了解了通惠总局的组织架构、职能使命以及百余年来服务侨社、维护华人权益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座谈会随即在总局会议厅举行,围绕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坦诚交流。
首先,移民局代表介绍了即将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华人移民档案。这些宝贵档案涵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中国移民抵达秘鲁的图像与文本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与文化价值。移民局表达了开放档案、供学者研究的积极意愿,力图通过制度化的机制支持华人史料的学术发掘与传播。司徒国才向来代表团讲述了秘鲁华人移民的特点和历史环境,还将自己有关中国移民史研究的著作赠送给移民局局长。
通惠总局对移民局的提议表示高度赞赏,强调这些档案对于重建旅秘华人集体记忆、推动本土历史教育、增强新一代华裔的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意义。通惠总局理监事代表表示,通惠总局愿意提供现有资源,协助推动档案资料的整理、研究与发布。
其次,双方探讨了建立联络工作小组的可能性,以推动移民事务办理的机制优化。考虑到许多华人在语言、文化与行政程序方面面临障碍,代表团提出希望借助通惠总局的经验与影响力,共同构建高效便捷的移民服务体系。
对于当前部分中国公民在秘鲁面临身份不合法的现实情况,双方亦坦诚交流了应对思路。移民局希望通过合法机制推进身份正规化,而通惠总局则表达了愿意协助提供舆情沟通、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共同为华人社群争取更稳定、公正的社会地位。
另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关于华人姓氏拼写的统一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早期登记普遍采用粤语拼音,如今官方使用普通话拼音,导致不少家庭在法律文件、教育系统、医疗服务等方面遇到识别混乱的问题。为此,双方讨论了建立共同使用的数据库或技术系统,以便统一规范华人姓氏拼写格式,推动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协调发展。
本次拜访不仅体现出秘鲁国家移民局对华人社群的尊重与支持,也充分肯定了通惠总局在历史文化、社会服务及族群桥梁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秘鲁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之一,通惠总局自1886年成立以来,一直是连接华人与本地社会的坚实纽带。
移民局总局长阿尔曼多·加西亚·钟加在会谈中高度评价通惠总局的历史贡献,认为此次访问是秘鲁政府深化多元文化政策、增进族群共融战略的一部分。他特别指出,通惠总局在推动侨社与国家机构合作方面所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开放态度,为全秘鲁树立了示范标杆。
此次访问也为中秘两国在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学术合作等多领域的对话创造了新的契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华侨华人不仅是跨国交流的亲历者与建设者,更是中秘友好发展的天然桥梁。
史料为桥,未来可期。档案打开的那一刻,也是历史对话真正开始的那一刻。这场围绕文献、身份与未来的交流,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与秘鲁共同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