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的九个时辰
读者来稿:郝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京都仿佛是一块被时光温柔包裹的净土。当我踏上前往京都的旅程之前,原本只是为了看一看古寺,却在到达之后不知不觉中,与这座城市的灵魂发生了共鸣。
京都,作为日本千年古都,从公元794年平安京建都开始,一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迁都东京前,一直是日本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它的建筑深受中国唐朝建筑风格的影响,仿照唐长安的棋盘式格局,是一座适合行走的城市。漫步在京都的街道,处处藏着惊喜——这边可能是一座座现代的高楼大厦,那边的尽头可能就是一个个的百年店铺,现代与古朴交相辉映。
卯时,最适合漫步在哲学之道。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曾每日漫步于此思索哲理,人们因此称之为“哲学之道”。沿着小径缓缓而行,溪水潺潺,鸟鸣阵阵,宁静内敛。
辰时,在南禅寺附近的一家小食店,点上一份热腾腾的汤豆腐。清水煮出的豆香配上昆布高汤,简单到极致,却回味悠长。京都的早餐,没有油腻与繁杂,只有“清”和“净”,像是清晨的空气,也像京都本身。
巳时,清水寺里已经挤满了游客。清水寺里的山泉,被视为灵水、净水,有祈愿健康、智慧和长寿的象征意义,游客都慕名而来到这里祈福、许愿。站在清水台上,脚下是千年古木,眼前是京都城景,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的每一片屋瓦、每一块石阶,每一根古木都蕴藏着故事。如果说京都是一座城的回忆,那么清水寺,便是她的心脏。
午时,走进京都御所,这里是日本天皇自794年迁都平安京以来,直到1869年明治维新,迁都东京之前的皇居所在。庭院深深,回廊曲折,仿佛仍有文人雅士在此吟风弄月。阳光透过格窗洒下,是千年权力与礼仪的影子。我在古柏下驻足,不为怀古,只为静心感受这片刻的静肃。
未时,来到八坂神社,红色的鸟居与白色灯笼在阳光中交相辉映,我虔诚地摇铃祈愿。下山途中,在二年坂的茶屋坐下,点了一份下午茶:抹茶与和果子。京都教会了我:生活中,有些甜,是需要慢慢品味的。就像眼前的和果子,外皮有抹茶的微苦,但是却包裹着甜蜜的红豆馅。
申时,我来到了金阁寺。它以其华丽的黄金舍利殿和梦幻般的倒影景色闻名世界。周围游客很多,却依旧安静,每个人都像是在凝视一个来自远古的幻梦——它太不真实,却又存在了千年。
酉时,来到伏见稻荷大社。主祭稻荷神——保佑五谷丰登、商业兴旺、家宅平安的神明。伏见稻荷最著名的就是那一条条红色鸟居密密排列,仿佛没有尽头。这是一条通往稻荷山的神秘之路,越走越静,越走越空灵。
戌时,回到祇园。屋檐的灯笼已全部亮起来,京都的夜,不是城市的喧闹,而是岁月的回响,安静、深远、温柔。此时在居酒屋里点一些烧鸟、刺身和一杯清酒,品味着京都的味道。
亥时,回酒店的路上,看着这座沉静的城市。灯光斑驳,宛如时光碎片一一拼接起来。京都的一天已尽,回忆却才刚刚展开。哲学之道的溪、清水寺的风、京都御所的静、金阁寺的影、稻荷大社的红……
京都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停在过去,而是把过去放进了现在。无论是金阁寺金光闪闪的屋顶,还是清水寺悬崖上的木构平台,都透露着日本古代工匠精神的极致美学。漫步在京都街头,仿佛行走在一部活着的历史书中。它不张扬,却处处精致,每一扇门、每一处庭院都藏着独到的匠心和自然之美。无论是和服体验、茶道表演,还是在祇园遇到的艺伎,她们的一颦一笑都体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代化的便利与秩序,从地铁站到便利店,依然井然有序,温柔周到。现代与古老交织在一起,却毫不违和。